連假期間跟好友聚會,被問到:「如果聯準會最近就會停止升息,在這樣的情況下,最有機會的是哪幾種基金?」這個問題很有意思,讓我想了很久。
金融股的危機,卻是升息終點的轉機,聯準會終於明白了高速升息的後遺症已經發生,既然通膨已獲得控制,升息循環自然接近尾聲,從FedWatch利率期貨觀察,3月初還有很高的機率在5月份升息兩碼到5.25~5.5%區間,在3月份歷經矽谷銀行倒閉的連環爆後,3月底的利率期貨最大機率,已經變成停留在現在的基準利率4.75~5.25%,顯然3月底升息一碼後,當前的4.75~5.25%區間,很可能就是升息終點,也就是5月將暫停升息。
聯準會停止升息後,我認為最有機會的是這幾種基金:
1. 成長股基金,尤其是科技股
聯準會高速升息,受傷最大的是科技股,只因高息環境會讓市場資金擠向安全的避風港,光定存就能穩賺一年4~5%,誰還要冒險投資?
換個角度想,既然高速升息已到終點,科技股已通過高速升息這個最壞情境的壓力測試,自然落底反彈,前景轉佳。這一點可從2023年第一季科技指數大漲兩成(投資報酬率》全球主要市場「每季報酬率」及「年度報酬率」一覽 ),以及台股電子股去庫存接近完成,可以看到春燕。
請注意下面這張表的2024年EPS成長率預估,前三名分別是「通訊服務」、「非必須消費」及「資訊科技」,都有15%以上的高成長率。在我眼中,通訊服務、非必須消費也是廣義的科技股基金,通訊服務的前三大持股為Meta(臉書)、Alphabet(谷歌)、Netflix,非必須消費的前兩大持股為Amazon及Tesla,哪個不是科技味滿滿的科技股。
2. 台股基金,尤其是高電子股持股
過去一季台股基金的討論還不少,許多資深強友都在勸敗台股基金的定期定額,我也是。
從台股低點的最準確信號:「景氣對策訊號」來看,2022年11月到2023年2月的連續4個藍燈,正是定期定額累積單位數的好時機,而2月的燈號10分雖然是歷史新低,但拆解這顆藍燈的組成背後,我更在意跟電子股庫存相關的領先指標,例如「領先不含趨勢指數」及「外銷訂單動向指數」,這兩個指數都是落底反彈,且上升趨勢進行中。
https://index.ndc.gov.tw/n/zh_tw/data/eco/index
台廠供應鏈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扮演關鍵地位,半導體庫存落底,以及外來成長動能,都是台股電子股基金的成長動能。隨著景氣對策訊號的落底反彈,半導體產業將在第二季落底,下半年恢復正成長,而台股EPS則將於2024年第一季轉為正成長,這也呼應了第一點提到的通訊服務、非必須消費及資訊科技,這幾個泛科技產業在2024年的高EPS成長率。
3. 被冤枉誤殺的基金,例如投資級債券基金
最後提一下我個人認為去年(2022)發生,絕對夠資格載入教科書的最奇特景象:「美國公債價格一度跌得比股票還多」。
要知道,債券就是借據,借錢給美國政府不會被倒債,期間領息,期滿領回本金,就這麼簡單,但前提是要放滿這段時間,如果期間缺錢要把債券賣掉,就會承擔債券成交價格不如預期的風險。
矽谷銀行犯的錯是「以短支長」,也就是「用短期的借款去支應長期的投資」。存戶的存款對銀行來說就是短期的借款,用這些錢去買一放要放十幾年的長期債券,要知道公債的存續期間都超長,雖然不會倒債,但一旦客戶缺錢開始提款,尤其是在通膨海嘯中積極求生的科技股及新創公司(新創公司多數都是科技公司,例如強基金,哈哈),矽谷銀行被迫賣債券的後果就是馬上承擔債券的跌價損失,擠兌一來,債券市價無法支應存戶存款的提醒需求,悲劇就此發生。
矽谷銀行的危機,不僅是升息終點的轉機,也是公債及投資級債的轉機。首先,矽谷銀行的風險,雖讓小銀行岌岌可危,對大銀行來說卻是業務擴充機會,因為小銀行結束的後的業務機會將被大銀行接收,而買最多大銀行債券的基金,就是投資級債券基金,這個請看Faith大的 YouTube解析:從矽谷銀行倒閉看到的投資機會:投資級債券基金甜蜜點,一年領息5%,再賺資本利得!《強基金YouTube》
再者,公債及投資級債,是惟二跟股票負相關的投資標的,通常扮演「股跌債漲」的輔助角色。去年「美國公債價格一度跌得比股票還多」很難再發生,換來的就是公債及投資級債的絕佳投資機會。
投資級債券基金的機會,可說是今年投資的送分題,今年以來含息報酬率已有4%~5%,要達成 @faith 在YouTube提到的「一年領息5%,再賺資本利得」並不難。這個走勢現在才剛開始,今年景氣L型反轉之路並不好走,股票市場或許多有波折,但因升息已到盡頭,投資級債會恢復期在資產配置中的保護傘角色。
非投資級債及新興美元債也有機會,原因也是因為去年被殺得非常甜,加上這兩個標的跟股市相關,股市落底反彈,這兩種基金的漲勢也不會缺席。
更多「強大觀點」:站內搜尋「強大觀點」的結果
#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僅供參考